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總結回顧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談到“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指出“在充分肯定黨和國家事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必須清醒看到,我們的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今后必須加大工作力度”。其中,針對全球治理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一系列主張,作出了重要戰略部署。面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報告強調,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2021年10月25日,習近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紀念會議上強調,我們應該堅決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地位,共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聯合國,需要改革和建設全球治理體系。
2020年聯合國秘書處職員人數最多的20個國家
“全球治理”是德國前總理勃蘭特1990年提出的概念,指國家和國際組織等多元主體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所形成的規則和方法。自2015年起,中國開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習近平在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已是大勢所趨。這不僅事關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而且事關給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定規則、定方向;不僅事關對發展制高點的爭奪,而且事關各國在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長遠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2016年9月27日,習近平進一步指出,參與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要加強全球治理人才隊伍建設,突破人才瓶頸,做好人才儲備,為我國參與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參與全球治理要兩條腿走路,既要關注有關人員國際勝任力的培養和提升,也要培養推送優秀人才到國際組織任職。
我國一貫重視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工作,從1974年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第一次登上聯合國講壇開始,中國始終是聯合國各項事業的堅定支持者和積極參與者。然而,我國在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的職員數量至今結構失衡,人數偏少,職位偏低。當前,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中國在聯合國的任職情況也有所反映。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9年所繳納聯合國會費占總額的12.005%,僅次于美國的22%;2022年我國會費增至總額的15.254%。會費的增加理應相應體現在聯合國機構中中國籍職員的數量上。然而,實際情況是,2020年我國在聯合國秘書處任職人員反而比2019年減少0.06%,從565人降至545人,占聯合國秘書處職員總數的1.48%。2020年聯合國秘書處有20個國家的職員超過中國,包括13個發展中國家(見表)。
培養推送國際組織人才的必要性、緊迫性進一步凸顯。此前,我在《國際勝任力人才培養任重道遠》(刊于《神州學人》2021年第10期)一文中已探討中國在國際組織的代表性不足等問題,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后,再談一點個人思考。
2004年,作者(左一)在日內瓦為李鐘郁總干事助簽
加強全球治理人才隊伍建設,強調“突破人才瓶頸,做好人才儲備”,國際組織人才工作亦如是?!捌款i”之一,便是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推送工作遇到的困境。我國并不缺乏人才,但關鍵在于如何有針對性地培養并推送合適人才到國際組織任職。自2015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在培養推送人才赴國際組織任職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實現途徑上還需進一步突破,應進一步探索從國家公務員隊伍中培養推送優秀人員到國際組織任職。同時,解決培養推送工作中“卡脖子”困境,需要有關部門高度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尤其需要中層管理者結合具體工作開展深入細致的調研,更有針對性地培養和推送。這里回顧一則18年前的往事,希望能給施政者、決策執行者以啟示。
1986年我任衛生部外事司(現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際合作司)司長時初次接觸國際組織工作,到各地選拔了20多位年輕業務骨干,并將名單遞交給世界衛生組織(簡稱“世衛組織”),但錄用情況不理想。1994年我應聘到世衛組織工作,才發現此前我們并不熟悉國際組織人力資源的運作。在世衛組織工作期間,我進行了半年的深入調研,給國內報送了一份關于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的報告,但由于種種原因,報告未果。2004年初我回國探親,在法蘭克福轉機時恰好遇到了前往世衛組織開會的一位衛生部新任司長。他謙遜隨和地與我攀談,并約我在北京見面,聽取我關于與世衛組織合作的建議。那年春節后的2月1日,我與他如約相見。
當時我提了三點想法:第一,我國衛生部和世衛組織均是剛剛更換領導班子,建議簽訂一份新的合作協議,表達在“非典”后雙方進一步加強合作的意愿;第二,聯合國通過決議,美國會費比額從25%降至22%,世衛組織也隨之調整,新產生的3%差額要由各國分擔。世衛組織中,發展中國家無力承受,荷蘭政府表示愿意支付這筆差額,三年后再按比例由各國分擔。建議我國衛生部和財政部進行協商,將會增加的款項改為自愿捐款,但需我們指定用途;第三,建議利用捐款推送人員到世衛組織任職。領導聽后當場表示贊同,還讓我提供資料,我便遞交了10年前的調研報告和資料。經過短時間的密集準備,2004年5月18日,我國衛生部和世衛組織在日內瓦簽署合作協議。作為世衛組織職員,我參與了相關籌備工作,并為李鐘郁總干事助簽。
中國過去每年自愿捐款僅17萬美元,2004年提高至140萬美元,2005年再次增加至172萬美元,其中50萬美元提供給世衛組織傳統醫學部門(該部門當時負責人是中國籍職員)。2005年,我國利用捐款推送10位衛生部門任職人員到世衛組織總部工作,其中一位省衛生廳干部任職一年后回國晉升為衛生廳廳長,一位留任為正式職員。這也開創了我國以捐款方式推送人員到國際組織任職的先例。從此事可知,培養推送國際組織人才,中層管理者的作用至關重要,中層管理者所處崗位具有承上啟下、內外溝通的作用,他們最了解基層情況,也最領會高層戰略決策。當時衛生部的那位司長在聽取我的建議后及時向上級和有關部門進行匯報,抓準時機高效實施,最終使這項工作取得了突破。
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提出堅持“四個面向”建設人才強國,其中包括“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培養推送國際組織人才同樣是國家重大需求,亟待各部門各方面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2007年我退休回國后,一直致力于推動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等工作。2011年,我撰寫了首部專著——《做國際公務員:求職、任職、升職的經驗分享》,并在2012年2月29日衛生部第一場“每月一講”活動中介紹國際公務員工作。自此,我先后為外交部、人社部、衛健委、工信部、農業農村部等國家部委的“國際組織任職及后備人員培訓班”講座多場次。
全球治理人才隊伍建設,強調要做好人才儲備工作。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儲備工作,要從大學生抓起。2017年,教育部提出鼓勵支持大學生到國際組織實習任職,同年5月,教育部、人社部聯合舉辦首屆大學生到國際組織實習任職全國高校巡講活動,邀請國際勞工組織特別顧問、勞動部(現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司原司長張幼云和我作為主講參加,在西安、廣州、上海、北京為幾十所高校師生介紹國際公務員工作。近年來,國家開始資助大學生到國際組織實習,各高校也爭相探索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模式,多所高校成立國際組織學院,開設全球治理和國際組織相關課程、微專業、輔修課等。2020年,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開展“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項目”,2021年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國際勝任力培養專業委員會成立,我分別被聘為項目專家指導委員會專家和專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2017年至今,我相繼被20多所國內高校聘為國際組織人才培養顧問或實踐導師,應邀作講座數百場。
人才儲備工作是一項基礎性、長遠性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我和很多曾在國際組織任職現已退休的同志都在為此出力奉獻。老牛自知黃昏晚,不用揚鞭自奮蹄。我今年77歲,仍愿意繼續為這項工作奉獻個人綿薄之力。(作者宋允孚系中國聯合國協會理事、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國際勝任力培養專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專家指導委員會專家)
來源:《神州學人》(2023年第1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humansoftheke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